所谓织物起球是指在织物表面上由一根或数根针织物纤维形成毛茸,而后相互纠结呈球形状态。当由长丝织成织物时,则在织物表面上易产生勾丝,然后由一根或几根被勾出的单丝相互纠结成球。目前某些织物还存在起球问题,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外观。
在日常生活中,衣服总是受到揉搓和摩擦,这时衣服的某些部位本身以及外来物体都参与着这种作用。外来物体是指其他衣服、家具及不同材料。例如在体力劳动时穿着的衣服与某些材料接触,在受到这种摩擦而引起织物磨损之前,就已起毛起球。因此,起球可以看作是缓和的摩擦作用的结果,但这种摩擦作用是不断进行的。
对于起球的形成,很早就进行了大量研究,一般认为起球形成有下面三个阶段:1.毛茸的发生;2.毛球的形成;3.毛球的脱落。正如一般在织物上可看到的那样,在短时间内形成毛茸针织物纤维后,毛球产生越来越多,其后则逐渐消失。产生毛球的根本前提,是织物表面形成针织物纤维毛茸。由显微镜观察到,两端都连接在织物中的表面针织物纤维才参与毛茸的形成。这些针织物纤维被某些摩擦物拉住后,把针织物纤维环一直拉到较短的针织物纤维头端从表面抽出为止。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。一端由织物抽出的针织物纤维可顺摩擦应力的方向躺下,因而作用力对它仅有很少的拖引作用,但两端连接的针织物纤维就不是这样。曾用试验证实了这个观察。以不耐光的染料染的织物,用紫外光照射使之褪色,而后进行起球试验。这时看到毛球中的针织物纤维端都是深色的。这表明它们是来自织物的内部。
针织物纤维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从织物中拉出针织物纤维有阻力,针织物纤维的弯曲硬挺度有同样的作用,硬挺而不易弯曲的针织物纤维难于从织物中抽拉出来。具有较小断裂强度的针织物纤维亦与之相似,这种针织物纤维宁可断裂而不会从织物中拉出。针织物纤维的断裂强度主要影响毛茸针织物纤维的长度和密度,容易断裂的针织物纤维形成短而密的毛茸,而难于断裂的针织物纤维形成稀而长的针织物纤维毛茸。
羊毛衫织物的风格综合了多方面的特征。长期以来,羊毛衫织物的风格评定依靠主观的感官评定,难以与高速发展的纺织技术相适应。评定风格的方法落后,主要依靠触摸感觉评定。影响评定结果因素很多: